分享成功

来兴文,开启一场非遗之旅



非遗,始于历史,终于传承,坚守匠心

非遗,亦行于时代,跨界融合,探索创新

若你也钟情于传统文化

那不妨在兴文

来一场酣畅淋漓的非遗之旅




兴文苗族花山节







兴文县苗族花山节历史悠久

又称“踩山节”

是川南苗族最盛大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在云贵川三省苗族地区颇具影响力

是川南苗族节俗文化的典型代表

兴文苗族花山节

2008年6月被批准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1年6月被批准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2年9月被评为“最具国际影响力节庆”



花山节在兴文由来已久

鼎盛时期是清朝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

民国《古宋县志》卷8《人类》载:

“每年元旦日(指农历),男女必结伴登山

直上高峰,唱歌吹笙

四面眺望,谓之踩山,尽欢而散。”

一般从农历的正月初一起连续三天

有的活动到正月十五

或者“端午节”前后,风雨无阻


花车巡游


苗族男女老少,穿着节日的盛装

吹起芦笙、唢呐,敲锣打鼓

喜气洋洋地汇集在预定的地点庆贺

唱歌跳舞,热闹非凡



兴文花山节活动的主要内容有祭花杆

拜神灵,吹奏竹箫,跳芦笙

鼓舞,古歌传唱,情歌对唱

展示绝技上刀山下火海

穿红鞋舔红铁

伴随有斗鸡斗鸟、手毽足毽

高空磨秋、蛇抱蛋

老鹰叼鸡等竞技活动






大坝高装






大坝高装,历史源远流长
2008年被公布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传在清康乾年间,春暖花开时节,兴文县大坝苗族乡大小鱼洞鲵鱼成群出游,这一奇景,吸引来了远近游人观赏,年复一年,观看的人越来越多,越来越热闹,就逐渐形成一种庆祝活动。



为了丰富活动内容,与民间文化艺术团体结合,初办一台古戏平装出游,后发展成“高装”, 而且把办装的时间固定在农历二月初一、二日,文昌会时举行。随着规模越办越大,逐渐发展成熟,便形成了远近闻名的高装会。



据民国《古宋县志》记载,“俗于二月初二日城市办高装会,桩演戏剧,板与转街。是日,苗男女必邀集入城酒家聚食,日暮始归。又男女议婚者亦于是日看人,其溱洧采兰之习俗乎”。



“大坝高装”举办一次由4—12架装组成,每架装为一台独立的戏。装四周用彩布围着,装的平台上布置有表现该戏的景致。平台上设一根4—6米的铁杆(称装亭)杆顶打铸成ㄣ形,表演时装顶站着该戏女主角—高装姑娘,平台上站着该戏的配角。他们全由10岁左右童男童女画上脸谱,全身披挂,手握道具,做出各种造型动作,簇拥在“掩头”下。



高装精华的地方就是“掩头”和“假脚”。顶装演员穿只绣花鞋站在掩头上,另一只假脚则向后翘起,袍服的穿戴之下,看不出伪装的痕迹。高装进行时,顶装女演员试欲乘风飞去,妙趣横生,增加了观众对高装姑娘的观美感,具有很高的观赏性。



另外高装还具有奇、险、雅、美四个特点。一奇,即创意奇特,设计奇妙,工序精当,匠心独运;二险,即台上高装姑娘看似金鸡独立,十分惊险,实则安然无恙;三雅,即高装活动文化内涵丰富,涉及诸多方面,然而均俗中有雅,雅中有俗,雅俗共赏;四美,即传统汉、苗服饰美,锣鼓、唢呐音乐美,人物主角美,剧目名段美,包含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爱美的本质。深受群众喜爱,堪称民间传统艺术的一株奇葩。



大坝高装是兴文县大坝苗族乡独有的地方性民间文化艺术,是承载大坝风土人情、生活习性的载体;大坝高装形象传神、生动活泼、气势宏大、参与性强,深受当地和周边人民的喜爱,独具民间传统艺术特色;每次高装会就是商品交易会,大坝高装对地方经济兴旺发挥积极作用。








贾氏微刻






省级非遗-贾氏微刻传承自清末。贾宗赤的曾祖父贾汉儒(1836—1892)于清道光年间,在兴文县从事木板雕刻兼营篆刻印章,其所有篆刻印章均刻有边款,边款字体极小且独具风格,由此,贾氏微刻正式开宗立派;贾宗赤的爷爷贾文树(1866—1945)继承了贾汉儒的微刻技艺并单传给其第七子贾光祥(1910—1956);贾光祥(贾宗赤的父亲)自幼极喜书法篆刻,一手何(绍基)字于川南一带极负盛誉。


贾氏微刻艺术作品——缅甸金棕琥珀摆件镶金微刻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贾光祥于上海、江浙一带游历求学,因其擅长书法篆刻,对先人所创的微刻艺术有了更为精到的见解,其微刻艺术造诣日渐精进。回到四川后,贾光祥开设多家裱褙铺,沉浸于书法篆刻创作之余,时将微刻技艺之要义传授与贾宗赤。


贾宗赤微刻创作特写,摄于四川省宜宾市兴文县

贾氏微刻的载体呈多样性,以丰富的艺术表现形式展现其极强的艺术表现力。如竹木、铜铁、金银、玉石、印石、塑料、角骨之类,较常用印章石,即寿山、青田、昌化、巴林诸石,也偶用水晶、玛瑙、玉石、象牙、牛角等。而最具贾氏微刻特征的,就是在这些载体、材质上进行包括镶嵌纯金金片等艺术再加工后进行微刻,这是贾氏微刻独特的标志性艺术形式。


贾宗赤2013年微刻作品——寿山石镶金微刻山水画。印章高6.7厘米,宽2.6厘米,刻山水画一幅,并题杜牧诗《山行》。印章镶嵌金片,长3毫米,宽2毫米,微刻相同字画。

其中,尤以印石贴金微刻最为独特。印石贴金微刻,是以独到的艺术观察力,找寻印石中有意境的画面,镶嵌金片于上并刻写与画面内容相对应的诗词文赋、古人名篇或自作诗文。名曰:“天人合一微刻赏石艺术”。情趣高雅,堪称微刻艺术及赏石文化二者兼备、别具一格的上乘之品。


镶嵌金片或在印石上贴金,都是非常工夫。为了达到微刻创作的要求,金片表面必须达到镜面般光洁。仅是打磨这一项,就足以令普通人望而却步。

贾氏微刻艺术作品—黄金版微刻三国演义

作为进行微刻创作的必须工具,贾氏微刻采用完全自制的刻笔。该工具用合金类材料进行反复打磨,由铅笔般粗细开始打磨,直至细到仅相当于头发丝的十分一,方可用作贾氏微刻的创作。



贾氏微刻多为文字之作,间或刻有山水、花鸟、人物。其代表作有:微刻黄金版《红楼梦》(该作品2010年4月获得基尼斯世界纪录);印章嵌纯金金块微刻《孙子兵法》;世界上最小的纯金金片所订成的书微刻《孙子兵法》;天然水晶印章微刻《楚辞》;天然水晶微刻奥林匹克宪章;纯金金片所订成的书微刻奥林匹克宪章;天然水晶微刻《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天然水晶微刻“三教同流”——易经、道德经、金刚经合刻(并刻有国画一幅);印石嵌金微刻“莺莺传”(西厢记)等等。


贾宗赤2009年微刻作品黄金版《红楼梦》。共120块金片,每块刻写一回,长20毫米,宽15毫米,厚1毫米。全文100万字,刻写面积160平方厘米。


贾氏微刻艺术作品—扇面象牙插屏镶金微刻《春江花月夜》

贾氏微刻艺术,是继承传统书画之精髓,通过特殊的精湛微刻技艺,将微刻艺术以独特形式表现出来。


目前其创作的作品平均密度为每平方厘米6000——10000字,最大密度的作品达到了每平方厘米70000字!这是一个在普通人看来简直不可思议的数字!

贾宗赤2004年微刻作品——巴林石天然石纹画微刻《西游记》第一回选段《猴王出世》。宽5.6厘米,高4.2厘米,约2000字。

由于贾氏微刻作品所刻文字及图画非常微小,就连一般的高倍放大镜都无法清晰地展现出作品的精妙之处。所以在欣赏贾氏微刻作品时,需要使用放大倍数较大的显微镜。


贾氏微刻,是目前世界上刻写密度最大、艺术影响力最大的微刻艺术,也是世界上唯一已经形成流派风格的微刻艺术。国家文物局原局长、故宫博物院原院长吕济民先生盛赞贾氏微刻:“笔法遒劲、微刻恢宏”。

贾氏微刻艺术作品—大叶紫檀镇纸镶金微刻《后赤壁赋》

2003年,贾氏微刻在“第六届北京国际艺术博览会”上,向世人首次公开展示其精湛的技艺和艺术魅力,获得广泛赞誉,由此改写了微刻艺术的行业标准,也由此奠定了目前贾宗赤微刻世界第一人的地位。2004年11月,在北京举办的“首届中国收藏文化博览会”上,贾氏微刻荣获“金艺奖”。


2002年,贾宗赤微刻《老子•庄子》获得微刻书法基尼斯世界之最,2010年,又以120块纯金刻写《红楼梦》全书再获基尼斯世界之最。而贾宗赤的微刻作品创基尼斯世界纪录同时又入藏故宫博物院,在中国万千艺术家中,并不多见。


贾氏微刻传承了我国古代的书画、篆刻、雕刻的综合技艺,贾氏微刻弘扬了中华民族灿烂的传统文化,让高雅独特的微刻艺术走向民间、走向大众,适应人们在今天物质生活上不断的提高,进而在精神文明方面更高层次的追求,为世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2011年,贾氏微刻成功申报成为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贾氏微刻艺术作品—小叶紫檀屏风黄金嵌宝微刻《千字文》








兴文建武僰道木台铁桩戏











元末明初和明末清初战乱后,当地建武驻军和客家人共同将“木台铁桩戏”传入建武,同时,融入了地方民俗,形成了当地每年“二月初二文昌会扮木台铁桩戏”的习俗。在农耕文化中的代代传承便演化成了如今的兴文建武僰道木台铁桩戏,台上坐立的人物造型为“木平台戏”,凌空而起的造型为“铁桩戏”,展示独具一格。



兴文建武僰道木台铁桩戏的主要内容包括:“打马游街”“舞彩龙”“耍花灯”“扭秧歌”“木台铁桩戏”“耍杂技”“祥龙灯”“打铁花”等活动,整个活动极具观赏性和参与性。最后表演的打铁花、放烟花,既是送旧迎新,也增添了传统节日的喜气。








苗族民间古方疗法













清光绪时期,兴文毓秀苗族地区民间医生李志高在长期行医过程中,总结出了兴文苗族治疗“毒蛇咬伤”古方疗法。兴文苗族治疗“毒蛇咬伤”古方疗法主要是家族传承。从清光绪时期的李志高传承延续至李仲君、李良芳、李思汉、李果,历经五代,已有100多年的历史。





兴文苗族治疗毒蛇咬伤古方疗法主要医治毒蛇咬伤病症,用药以生药使用或制作为干品药备用,古方由7味主要苗药组成,治疗流程主要为三个部分,一是药粉外敷封包,二是药液涂擦,三是药液浸润。






苗族接骨医药








清光绪年间,兴文县共乐镇毛村苗医杨啟聪,别号“杨二太医”,早年拜苗族绝技郎中为师,学得接骨疗伤绝技,并在长期的行医过程中,总结出了苗族特效接骨医药疗法并世代相传,从杨啟聪传承延续至杨春廷、杨仕友、杨世树、杨丽娜,历经五代,已有100多年的历史。





苗族特效接骨医药由古方、诊断、治疗三个部分组成,主要医治骨伤、脱臼、风湿、淤血、筋络不通等病症。古方分内服药和外敷药。诊断采用“望、问、摸”方法。治疗流程为:消毒、复位、敷药、固定、取淤血、功能锻炼。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

一个民族深层的文化基因

一个地方久远的文化血脉

是历史发展的见证

又是珍贵、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

正是有了这些

才让兴文的文化灿烂绽放

来兴文

感受非遗的魅力

传承之旅即刻出发


你知道兴文还有哪些非遗文化吗?

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END】





来源 | 兴文文旅综合最美兴文

支持楼主

3人支持

阅读原文 阅读 701 回复 0
举报
全部评论
  • 默认
  • 最新
  • 楼主
你的热评
游客
发表评论
热点推荐

安装应用

随时关注身边时事,认识有趣的人

免费下载最美兴文
这是app专享内容啦!
你可以下载app,更多精彩任你挑!
绑定手机才能继续哦!
绑定手机账号更安全哦!
绑定手机才能继续哦!
绑定手机账号更安全哦!